“植”识 ‖ 神奇枣树——婆娑一树万珠红

发布时间:2025-02-19 15:36:54


640.jpg

image.png


枣树原产于我国,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民族果树之一。经考古资料证明,我国枣树栽培史已有7000多年,有古文献记载的有3000多年,与桃、李、杏、栗合称五果。枣树现主要分布在北纬23°-42.5°,东经76°-124°之间,国外30多个国家有栽培。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很大。栽培枣树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
image.png



image.png

树木奇特 生命力强

image.png

枣树为鼠李科植物,落叶小乔木,高5-10米,或呈灌木状。与其他果树相比,枣树属浅根性树种,根系因繁殖方法不同分为实生根系与茎源根系。茎源根系的水平根特别发达,向四周的延伸能力很强,其分布常超过树冠垂直投影范围的两倍。水平根常发生不定芽,由于分布浅,不定芽钻出地面后即形成根蘖苗。因此枣树是最容易繁殖的树种之一,枣区有“枣苗不用种,树下就可供”之说。

image.png

640.jpg







image.png

枣花芳香馥郁

image.png

枣果形状奇异,红如玛瑙,艳如珍珠。除青枣品种外,多数枣品种都结红色的果实。长长的枣吊,垂挂着一串串的红枣,甚为美观。枣果有的圆形,有的椭圆形,有的长圆形,有的纺锤形,有的形如磨盘,有的状如茶壶,有的似苹果,有的小如蚕豆,有的大如核桃,造就这些珍品的,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,还有枣专家们的辛苦劳作和巧手匠心。这是枣的又一神奇。

image.png

640.jpg






image.png

生态效益好 经济收益高

image.png

和其他树木一样,枣树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,叶片在日光照耀下,吸收二氧化碳,放出氧气,从而净化空气,提高空气质量,利于人类生活。特别是在目前,农田防护林处于弱化、退化的形势下,田间成片的枣园,枣粮间作的地块,对改善空间大气候和田间小气候,都有重要的生态意义,是对农田防护林弱化情况下的生态补偿。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利于人民生活 社会效益突出

image.png

枣树历来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,在旧社会,每遇灾年,穷人吃不上饭,靠吃糠咽菜勉强维持生活,因此华北地区流传着“糠菜半截粮”的说法,但谷糠淡涩难咽,人们就将枣炒熟,碾轧成面,掺入谷糠中,蒸制成糠馍充饥,以增强适口性。因此枣就成为过去穷人度荒年的救命果品,有“无栗枣当粮”之说。现代社会,枣又成了防病治病、健体强身的重要补品。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粗纤维及钙、磷、铁、钾、镁、钠、胡萝卜素、硫胺素、核黄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D、果酸等20多种营养物质,有“天然维生素丸”之美称,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,俗话说“枣全身是宝,一日三个枣,一辈子不见老”。

image.png


image.png

中国枣文化源远流长

image.png

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我国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枣文化。在各种喜庆场合中,都少不了枣的身影。在新婚典礼中,人们祈求“早(枣)生贵子”。除夕之夜,中国人有“守岁”的习惯。守岁时,大枣也是必不可少的,寓意为“春来早”。大枣的艳形和美味,历来为诗人所赞誉。关于枣的诗句,最早出现在《诗经》中。在《豳风·七月》中吟道:“八月剥枣,十月获稻。”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回忆他童年的情景时写道:“庭前八月梨枣熟,一日上树能千回”,贪吃大枣的顽皮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。宋代诗人苏轼在他的诗《枣》中写道:“居人几番老,枣树未成槎。汝长才堪轴,吾归已及瓜。”通过对枣的生长过程,感叹人生易老。诗人张元清在《游枣园有感》诗中则赞叹不已:“慢慢秋风夕照中,婆娑一树万珠红。小康园里人陶醉,又是秋来枣粮丰。”金秋时节小枣丰收的景象如观其景,如闻其声。

image.png

640.jpg


枣,真是一种十分讨人喜欢的神奇的果树

image.png




文章来源:中国绿色时报

640.jpg